夜色渐浓,走在三坊七巷里,渐渐地,也不辨古今 吴坤 摄
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让人想到海峡对岸,同根同源之处的美景、伊人 吴坤 摄
听雨声,看雨景,灯光、水气,如天市,如梦境 吴坤 摄
走出二梅书屋,心却仍在里面绕不出来。直至走到紧挨着衣锦坊的黄璞故居前,才被这另一种迥异的建筑唤醒。这黄氏故居,是左右对称、前后推进的格局,显出一种别样的整齐谨严,处处透着无声的端庄,庄重而不失精巧。一进一进的房子像串葫芦似的,每一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而每一进的大厅,厢房,耳房、书房,起居室、天井,回廊,各有各的情致,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故居的每一进都是以大厅为中轴,井然有序地左右铺开,层层推进,哪一处都不得有半点含糊。缓缓地移动脚步,往昔的繁华也恍若在眼前晃过。端庄威仪的大厅曾经有过多少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雅聚呢?玲珑秀气的小客厅还有雍容高贵的女主人轻启朱唇,淡扫蛾眉后吟诗品曲、轻歌曼舞的余香吗?而典雅秀气的绣楼是否有养在深闺里的千金小姐回眸一笑的粲然生辉呢?曾经的繁华,终敌不过岁月的风霜,金鼎玉食的诗礼之家也在岁月里黯然失色。浮生如梦,梦里不知身是客。其实,谁不是人世间的匆匆过客呢?
光禄坊的风景也很不错,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安民巷西通文儒坊,唐末黄巢起义军入闽时,在此巷出示安民布告而得名。安民巷里还有抗战时期新四军的驻闽办事处,这处老宅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匆匆的人间过客,来得太迟,无缘目睹三坊七巷往昔的风华。岁月褪去了它曾经的油彩光亮,但又赋予它任何华丽的装饰也无法比拟的风韵。那是从这三坊七巷中飘出来的阵阵墨香,那是从它的肺腑里渗出来的浑厚气息。含蓄内敛,却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雍容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