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不堪重负 北京发展思路嬗变
|
现实中,北京的坐标总在游移。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受命“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转变”,随后又计划建成全国的工业中心、经济中心乃至“包揽一切的万全中心”。北京,就在这说不清、大而全的定位中发展着、也困惑着。>>>>
|
|
|
住房交通人口 北京实现宜居城市的三大瓶颈
|
如果北京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通过消耗资源和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继续下去,就会遇到很多瓶颈,而且目前已经遇到了困难,比如能源、土地、水资源等都已告急,“说明过去的增长模式不能持续,需要思考新的增长模式。”>>>>
|
|
城市膨胀给北京控制污染带来压力 环境面临挑战
|
“十五”期间北京市的城市人口增加了174万,建筑面积增加了1.2亿平方米,机动车保有量增加100万辆,煤炭消耗量增加300多万吨,目前全市开复工面积达到1.3亿平方米。“十一五”北京市人口和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据预测,“十一五”能源需求增加18%,机动车保有量增加50%,控制污染物增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
|
|
|
北京宜居水平市民不够满意 评价打分刚过及格线
|
中国科学院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北京离“宜居城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北京居民给这座城市宜居水平仅打63.8分,刚过及格线,而在“公用空地活动场所”、“交通通畅不拥堵状况”、“周边区域特色与价值认可”、“建筑景观的美感与协调”等具体指标上,市民评价打分不到及格线。>>>>
|
|
|
|
|
|
思考
|
|
|
从1953年第一次上报中央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至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五次上报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年至2010年)》,如何确定北京的性质,是大家最终取得清醒认识的重大问题之一。 |
|
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定都北京后,当时梁思成等人则主张在当时的西郊另立行政中心。 |
|
“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将2020年的人口目标制定为1800万。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北京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会低于南水北调以前的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