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城市和一群人的拐点
|
历史不是官方的叙事,穿越时空的拐点,我们找寻民间的记忆,清理灾难的遗产,汲取灾难的教训。我们要做的不是重复惨痛的场面,而是追问生者的今天,探寻历史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详细] |
|
唐山地震三十年:一朝受灾 三十年严防
|
“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这句话醒目地贴在唐山市地震局门口。地震局副局长王玉珍向记者介绍,唐山市的城市建筑实行的是双“管”齐下,建设局管地面以上,地震局管地面以下。上下结合的办法是唐山防震的一个突出特点。[详细] |
|
唐山走过30年 文化的记忆与失忆
|
唐山在一片废墟上的重生像是一个传奇,有很多地方令人感到迷惑。这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城市,不够摩登,甚至有点土气;她只有30岁,是一个崭新的城市,可是显得陈旧了。唐山重生和成长的30年,整个中国也经历着沧桑巨变。站在今天回望,可以发现大时代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详细] |
|
时间能愈合一切 唐山正平静等待大地震30年祭
|
晚上9:40左右,广场上休闲的人们还没有离开的意思。这时一个衣着光鲜,扎着辫子的小姑娘手拿一个气球,蹦跳着掠过纪念碑旁。30年的重建,那场天灾给唐山带来的伤痛已经治愈,唐山,正在以平静而积极的姿态迎接24万同胞的30年祭,迎接走向现代化的下一个挑战。[详细] |
|
|
|
|
|
|
|
|
为了昨天,我们需要回忆;为了明天,我们需要缅怀;为了希望,我们需要纪念! |
|
这些普通的唐山地震孤儿,30年后,他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不普通的,是他们曾经相似的不平凡的际遇。 |
|
“唐山大地震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就是人们不了解地震,没有应急意识,不懂得自救互救知识,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一位地震专家忧虑地告诉记者,“30年过去了,作为地震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震知识普及程度仍然十分欠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