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征之一:万里长征出于三军互动 |
长征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起因不是全部原因,更不是原理。我们把红军战争比喻为一盘棋,那么长征就是因为关键的一步棋走错了带来的负面效应。由此给我们的启示,分析长征的形成,必须从红军战略格局入手。 >>>
|
话说长征之二:六次会师 意料之外全在情理之中 |
长征并不是预先设计的,为什么会出现各部基本走向和主要路线大体一致的现象,汇成激流归大海的奇观呢?应当说这种意料之外,全在情理之中。一部红军长征史,也成为了一部红军会师史。依时间顺序,先后共有6次会师。 >>>
|
话说长征之三:“大搬家”导致血染湘江 |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血染湘江,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被动惨烈的一幕,也是红军战争指导上最为拙劣的一例。这段血的教训的启示是深刻的,其根本问题不在逃跑主义,而在“大搬家”的错误指导思想。 >>>
|
话说长征之四:用兵如神源自对敌了如指掌 |
毛泽东在长征中的用兵,堪称是战争指导艺术的经典。然而,毛泽东并不自认为是神。他在长征结束后总结说:“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以及对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考”。 >>> |
话说长征之五:举足轻重 红二方面军不负全局 |
红二方面军是长征末期组成的,长征中,它的一部走得最早、主体走得最晚,既拉开了长征的序幕,又把长征推向尾声。它是红军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它,就没有三军会师。 >>> |
话说长征之六:瑕不掩瑜 红四方面军功不可没 |
长征给了红四方面军达到光辉顶点的机遇,但控制着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不仅让这种机遇一次次丧失,而且给红四方面军带来了一场灾难。张国焘罪过事实不争,但红四方面军本色光彩夺目。 >>>
|
话说长征之七:陕北红军 偏师胸中有全局 |
陕北红军,是指党中央和他率领的红军到达陕北时的情况,它包括当地的西北红军,以及长征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他们偏师胸中自有全局,他们的主动溶入全局的观念,令人钦佩;他们对全局的贡献,功不可没。 >>>
|
话说长征之八:横刀立马还看彭大将军 |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危难时期。患难见真情,敌我斗争和党内斗争的双重灾难,检验也展现了党和红军领袖、党员和红军战士的睿智和意志、品格和节操。其中,位置特殊的彭德怀的高风亮节,犹为感人。 >>>
|
话说长征之九:国民党军看似强大实则貌合神离 |
长征之前,和长征开始之初,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国民党军相比,其兵力、装备等都处于劣势。然而,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既没有能消灭绝对劣势的中央红军,也没有能消灭长征中的任何一支红军。原因何在? >>>
|
话说长征之十:长征 亦悲亦壮的历史丰碑 |
长征是被敌人撵出来的,是困境中的大逃亡;同时,长征又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是英雄的史诗,是历史的丰碑。在长征是胜利还是失败的问题上,既要承认事实,又不可失之偏颇,既要从军事的角度看,又要从政治的角度看。 >>>
|